雖然今年夏天沒有甚麼颱風,但內洞的瀑布水量還是相當豐沛美麗呢!  

雖然今年夏天沒有甚麼颱風,但內洞的瀑布水量還是相當豐沛美麗呢! 

 

 炎炎夏日的八月初參加林務局舉辦、行無礙協會協辦的戶外休閒環境無障礙全國研討會,研討會前一天也參加了研討會的內洞森林遊樂區無障礙旅遊觀摩,觀摩活動很隨性輕鬆,就像是個有趣的踏青活動。

本次研討會邀請了來自英國、美國及日本的講師,他們帶來許多國外建造戶外無障礙環境的經驗,以下將分享內洞森林遊樂區無障礙步道的照片及這次研討會的學習心得感想。

 

 來自英國的講師Yvonne及美國講師Peter都表示,西方國家的步道中多半不會出現輪椅標誌,僅在進入步道前設置告示牌或是發放導覽手冊,或是在網路上提供完整的步道資訊,就如同步道的專屬身分證一樣,步道的地圖、長度、坡度及適合以甚麼方式使用步道,例如可以步行、使用輪椅、騎腳踏車,甚至可以騎馬等等。

 

 這樣的無障礙步道,是一種「通用」的概念,不將某一族群獨立出來特設適用的裝置,而是將所有人一視同仁,製作適用於所有人,甚至也適用於環境的步道。並透過明確足夠的步道資訊,讓人可以依照能力評估自己能不能使用這個步道。這樣的模式比起為各步道製作「適用障別認證」還要更加親近人群,因為不再是環境挑選可以前來的人,而是把環境介紹給大眾,將決定權與選擇權交給大家。

 

不只輪椅,嬰兒車也能方便推行,這就是「通用」的概念。  

不只輪椅,嬰兒車也能方便推行,這就是「通用」的概念。 

 

 由於認為每個人都有機會使用步道,並將此視為「基本人權」,所以步道不該只是為某些特定的人所設,而是通用於任何人。這樣「通用」而不刻意畫分族群的概念,不只是體貼了輪椅使用者的觀感,同時也避免一般人對輪椅使用者不必要的異樣眼光,能讓輪椅使用者行走步道更加自在、舒暢。

 

事實上,內洞的無障礙步道興建之後,遊客都比較喜歡走無障礙步道。    

事實上,內洞的無障礙步道興建之後,遊客們都比較喜歡走無障礙步道。 

 

 完善的訊息傳達其實是無障礙環境很重要的環節之一,也是台灣現階段可以馬上學習改進的部分,目前台灣許多旅遊景點的公開資訊仍然不夠完善。我們常說,身障朋友自己最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和能力所及之處,但他們卻無法在行前完全知道景點的狀況,太多的不確定性,讓許多身障朋友擔心發生危險而有所疑慮,因此卻步不前。

 有些身障朋友與家人朋友好不容易到達景點當地,卻因為不知道景點路線的狀況,造成體力不堪負荷,反而無法盡興。或者是出遊最在意的廁所問題,景點當地沒有廁所可以使用,卻也無從得知離當地最近的無障礙廁所在哪裡。

 這些都是行前沒有得到明確的資訊,而無法讓遊客事先評估自己適不適合前往的窘境。

 

無障礙木棧坡道     

↑林務局及千里步道籌畫中心秉持著「Forest for All」的精神,在今年3月完成無障礙木棧步道,讓內洞森林遊樂區也成為全國首座戶外休閒無障礙森林遊樂區。 

 

 而完善的資訊不光是只需要觀光景點的環境介紹,還需要提供其他的相關資訊。從踏出家門的那一刻起就是旅遊的一部分了,再到抵達觀光景點,走完整趟行程,一直到踏上歸途回到家,這樣才是完整的旅遊,而完整的景點資訊就必須包含這一切的訊息

 

 台灣目前較常見的狀況是,雖然現在一般的旅遊資訊網站都有提供前往各景點的交通方式,卻忽略了身障朋友的交通方式,例如有沒有專屬接駁車可以搭乘、有沒有方便身障朋友使用的大眾運輸工具,就算這些都沒有,也應該提供適用於身障朋友的交通建議資訊,方便他們自行洽詢。

 

 像目前內洞森林遊樂區雖然有完善的無障礙步道,但可前往的大眾交通工具不多,多半都是以自行開車的方式上山,但對身障朋友而言,他們只能搭乘捷運到新店站,卻沒有適合的交通方式可以上山,反而被困在這段「最後一哩路」之中。

 

從木棧步道可以輕鬆到橋上看瀑布     

現在一走上木棧步道到橋上就能看到美麗的內洞瀑布^__^

 

 所以在林務局及內洞森林遊樂區的官方網站上或是服務處電話客服人員,應該告知身障朋友們哪些上山的公車有低底盤公車及班車時刻表,或是告知有哪些客運公司或租車公司可以提供接送服務,才能打造完全「無障礙」的觀光環境。

 

 雖然身障朋友對郊外自然景觀的印象都是很不便利,但實際上遇到的障礙其實沒有想像中那麼多,行動也沒有那麼困難。只要各景點提供完善的資訊,讓身障朋友能在出發前能做足準備,安心地前往景點,才能讓身障朋友真正的敞開胸懷走出戶外。


從樹下穿梭,感覺與大自然更加親密     

從樹下穿梭,感覺與大自然更加親密呢! 


更多內洞圖片請見相簿喔:D



 


 

以下是我的隱藏心得: 


《不只要革新,還要革心》 


 之前去內洞觀摩時,這次來訪的講者Peter曾問:

會不會其實輪椅使用者比較喜歡天然路面而不是柏油路面呢?

 

 我在網路上也有看到一些認為使用以柏油路面製作無障礙步道會影響自然環境的評論,因此對無障礙步道有所質疑。我認為沒有一個身障朋友希望自己成為破壞自然環境的「幫兇」,無障礙環境營造和自然環境保育是彼此不衝突的。


 會讓無障礙步道造成「社會觀感不佳」的狀況,其實就是因為規畫這些步道的人不懂得「包裝」,雖然顧慮到無障礙設施並且大張旗鼓的推廣景點,卻沒有顧慮到自然景觀的營造。

 

 事實上,任何人到了自然風景區中,都會期待接觸到自然的環境,不會希望還看到一堆人造告示或是設施,但台灣非常多警告標示。另外,台灣的柵欄高得不像話,100-120公分差不多就是一般人坐在輪椅上平視的高度,這也是一直讓「無障礙環境」無法做到盡善盡美的問題之一。


台灣普遍的柵欄高度約100-120公分,因「安全」顧慮,目前法令規範只有上修的可能。    

台灣普遍的柵欄高度約100-120公分,因「安全」顧慮,目前法令規範只有上修的可能。

 

這種低矮、不遮蔽視線的柵欄是少之又少,主要只出現在腹地「非常寬廣」的路段上。     

這種低矮、不遮蔽視線的柵欄是少之又少,主要只出現在腹地「非常寬廣」的路段上。

 

 在歐美的戶外步道除了人造標示和柵欄很少之外,再鋪設步道時也會盡量採用木頭、石頭等等天然材質,來融入自然環境。雖然台灣雨量非常豐厚,的確需要柏油路面才能克服,但還是可以使用各種排水工法或是替代材質來改善,或者靠定期修繕來補強,甚至以較為環保或是添加回收資源的柏油材質來鋪設,並且在步道資訊中加註「此步道以某某環保材質鋪設」甚至提供簡單的介紹,都會將步道包裝得更加完美,讓使用者走得更加自在。


此木棧道在每塊木條中間都還有約1公分寬、0.5公分深左右的凹槽,做為排水之用,這種尺寸可以讓輪椅平穩地在木棧道上行走。     

↑內洞的木棧道上在每塊木條中間都還有約1公分寬、0.5公分深左右的凹槽,做為排水之用,這種尺寸可以讓輪椅平穩地在木棧道上行走。

 

 研討會講師Yvonne在演講中提到,其實自然步道開發與環境保育必須經過多重評估,從中取得一個最佳平衡的規畫。有些地勢比較險惡的地方,為了安全可能還是不宜開發成步道,或是有些地區有珍貴的物種,保育價值大於觀光價值的時候,也不太適合再多開發,那些美麗的地方卻不易到達的地方應該激發創意用其他方式來呈現。

 台灣的地勢陡峭,許多地方也不是真的很適合建設無障礙步道,像內洞這種難得平穩的自然景點實在少見,之前也曾在FB上看到有粉絲朋友抱怨陽明山二子坪步道坡度太陡,家人朋友手推輪椅非常辛苦,所以還是回歸到前文所說的,完善的訊息傳達其實是無障礙環境很重要的環節之一,而如果是那些連用雙腳走路的人都不易到達的地方,就是要用其他的方式讓呈現給大眾了。

 

 多扶每個月的月會都有心得分享的活動,我也向同仁們討論這次研討會及觀摩的心得,但同仁們似乎認為我在隱藏心得的想法太過樂觀,因為他們認為台灣邪惡包商太多,這些作法不太可行,也認為台灣之所以隨處可以見人造的警告標示和非常高的柵欄,就是因為台灣人「講不聽」的「民族性」,各景點的負責人為了自保只能消極地廣立警告標示及柵欄,盡所謂的「告知義務」。

 但我認為把事情都歸咎在「民族性」而消極面對的想法,才是推動任何新興觀念的最大障礙,不僅是對自然環境保育的阻礙,也是無障礙設施推廣的阻礙。

 我以為潛在於台灣內在的最大「隱奇蹟」就是,在台北捷運裡,大家都遵守規則搭乘手扶梯靠右邊站、進站後不飲食,既然台北捷運可以教育民眾養成這些習慣,其他人怎麼可能辦不到呢?


by 叮噹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uof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